中国美术家旗下网站
艺术新闻

      “三象”艺术表现形式是解决笔墨创新的根本

      分享到:
      作者:范瑞华2017-08-28 21:27:07

      中国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绘画艺术独到鲜明的表现技法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衡量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从当前许多称之为有着所谓技法创新的一些中国画作品的表现来看,并不尽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画家并没有从中国画笔墨发展的根本之“理”去认识笔墨创新问题。中国画笔墨创新问题存在着两个层次的认识,其一是以“术”为认识笔墨的基础,其二是以“理”为认识笔墨的基础。这两种对中国画笔墨不同层次的认识,必然会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

      有些人认为中国画的笔墨创新离不开传统,这种认识没有错,然而面对中国画所谓的传统问题,同样也存在着“理”与“术”两个层次的认识。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反映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俗语讲,没有“因”哪有“果”?

      石涛《画语录》曰:“太古无法,太扑不散,太扑一散而法立矣。”这句话阐明了“法”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散”的出现,哪会产生什么“法”,又怎么能谈得上从无法到有法呢?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也包含着“理”与“法”两个方面,这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及古往今来的中国画论中均有论述。然而,许多中国画家多以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作为研究笔墨的基础,这种研究方法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理”的层面上来认识笔墨创新问题,因此也就很难寻找到新的笔墨技法,反而使自己的创新思路愈走愈窄,这就是以“术”论“术”的必然结果。这也恰恰反映出,为什么当今中国画家及理论家们,面对笔墨创新问题的争论至今未达到共识的原因。

      历代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墨分五色,勾、皴、点、染以及用线的变化等绘画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国画特有的宣纸上产生出的艺术效果,虽然体现出了中国画传统方法的魅力,但是这些方法均属“术”的范畴,体现出的是“意象”表现形式的“果”,而不是“意象”表现形式的“因”。因就是“理”,就是以什么形式表现作品的理论,作品的表现形式新了,又何愁表现作品的技法—“术”不变呢?

      以“术”论“术”的创新方法,使中国画家的艺术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才迫使他们要么运用各种人为的工艺制作手段,以获得笔墨无法达到的变化;要么特制出一些可撕下纤维的宣纸,以获得所谓肌理的特殊效果。这些力求使作品出新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形态上的改变,但是从这些制作方法产生出的具体状况来看,很难摆脱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制约造成了这一类技法表现的单一性,其结果也只能表现一些对造型要求不严格的“意象”表现形式中的山水画作品,对于那些造型要求严格的人物画、动物画就勉为其难了。

      研究“理”,是为了解决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若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势必导致笔墨技法的改变,笔墨的变化就是力求适应新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彻底解决中国画的笔墨创新问题,必须先解决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这也是研究中国画笔墨问题的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有理论依据地解决笔墨创新问题的途径,不是仅靠实验或采用某种手段刻意制作出的所谓效果。

      从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千百年来中国画家都是在“意象”艺术思维指导下,创造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笔墨技法。发展至今,中国画家仍旧以这种单一的艺术思维形式,研究中国画的笔墨创新问题,又怎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笔墨的发展问题呢?

      综观中国画的笔墨发展史,道家思想的“阴阳”学说正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产生变化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人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的笔墨技法的演变过程,正体现了古代画家对道家“阴阳”学说的深刻理解。遗憾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一直将笔墨技法的研究停留在“意象”思维形式上,殊不知,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极限。单一的表现形式使许多画家无法跳出“意象”的艺术思维模式,千百年来的互相摹仿、借鉴,致使中国画发展到了今天,出现了千篇一律,乃至程式化的现状。

      以道家整体思维认识中国画的笔墨发展问题,可以看到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不仅存在着“意象”,同时还存在着“象意”与“悟象”的表现形式(此“三象”理论在《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中有详述)。这三种艺术形式可以产生出三种不同的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技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中国画艺术形式的诞生。由此可见,只要有了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创新也就不难了,关键是要从中国画发展之“理”去研究笔墨之“术”的问题,断不可只停留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上,孤立地研究笔墨技法的创新问题,只有站在“理”的高度上认识笔墨之“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创新问题。


      范瑞华艺术年表


      1981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墨竹图》

      1983年12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松鹰图》

      1987年2月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1987年2月7日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播报范瑞华先生画展新闻

      1987年2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1987年2月9日《北京晚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1987年2月17日《人民政协报》发“首都举办范瑞华画展”消息

      1987年2月18日“中外产品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画坛又一家——访中年画家范瑞华》

      1987年2月19日《北京日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1987年2月20日《华声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画展”短评

      1987年《自学》杂志第四期发表短评《联手培新土,园中又一支》

      1987年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报评论文章《艺海中的一支奇芭:记画家范瑞华先生》

      1987年3月参加宁波举办的《全国著名画家作品观摩展》

      1987年3月6日《人民政协报》刊登文章《笔现华严刻意求新——评范瑞华的禅意画》

      1987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范瑞华作品《黄山飞瀑》

      1987年4月18日《昆明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柳枝和尚操柳汲水图》

      1987年5月10日湖北省杨守敬纪念馆收藏范瑞华作品一幅

      1987年5月16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刊登文章《访著名画家范瑞华先生》

      1987年6月1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九幅

      1988年5月13日为“蔡元培先生基金会”捐画两幅

      1988年6月3日《苏州日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禅意画和紫金罗汉塑像》

      1988年10月15日《武术健身》杂志封底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达摩渡江图》

      1989年《中国文化经济信息》杂志刊登《妙笔丹青绘禅宗——范瑞华先生和他的禅意画》

      1990年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教

      1990年5月13日《法制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1990年8月25日台湾《醒世报》介绍范瑞华禅意画,同时发表作品两幅

      1990年10月在“广州艺术中心”举办范瑞华禅意画展

      1990年10月12日广州《南方日报》对范瑞华广州禅意画展发表短评

      1990年10月14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范瑞华禅意画短评

      1990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岭南三家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范瑞华禅意画展》开幕式

      1990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1990年10月17日广东省电视台“早晨节目”专题访问范瑞华先生

      1990年10月20日《广州日报》——“珠江周末”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1992年移居香港

      1992年7月21日香港《明报》刊登专访文章,同时发表作品四幅

      1993年《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收录范瑞华先生

      1994年5月22日《科技博览》刊登专访文章《奇人奇才范瑞华》

      1994年6月《鸭绿江时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记著名画家中国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1994年6月5日《丹东日报》刊登专访文章《范瑞华和他的禅意画》

      1994年8月25日在大连博览中心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1994年8月26日《大连日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1994年8月26日《大连晚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1994年8月29日大连广播电台“今日佳宾”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1994年8月30日大连电视台“文化广场”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1995年2月范瑞华作品嘉德300名人字画拍卖

      1995年2月25日《中国工商报》名人专访:《有无之间著华彩——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1995年2月26日《中国工商报》文章《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先生》

      1996年9月13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1996年10月8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境外听声》

      1996年11月1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济公醉酒图》

      1996年12月27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走出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误区》

      1997年1月《禅学与禅意画》《中国佛教美术源流》两部著作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1997年3月11日《中国日报》(英文版)评论文章《Artist explores link’ twixt art,Zen》

      1998年7月22日《丹东政协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的中国画艺术成就》

      1998年7月30日在丹东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8月25日《丹东政协报》刊登评论文章《禅学文化的使者》

      1999年9月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北京)

      2001年5月《丹东政协》杂志第五期发表文《中国画大师应具备的标准》

      2001年9月《今秋科苑》第九期刊登专访文章《“三象”论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2001年10月27日《文化报》发表范瑞华文章《中国画“大师级”画家应具备的标准》

      2002年1月范瑞华先生的著作《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7月16日《中国消费者报》刊登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2002年7月28日《侨报》转载“中国消费者报”的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2002年8月26日《人民政协报》《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探究》评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

      2002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刊登《境外听声》作品一幅

      2002年12月24日《中国化工报》刊登评论《创“三象”论 立新画风》

      2003年1月《中华新时代》画报(总47期)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多幅

      2003年2月16日“阳光100”举办“范瑞华画展”

      2003年2月“阳光100”国际新城《新生活》咖啡与茶的对话评论范瑞华作品

      2003年2月22-28日《财经时报》评论范瑞华作品文章

      2003年3月1-7日《财经时报》艺术人物评论《范瑞华禅意画今生来世》

      2003年4月13日中国《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一幅并附短评

      2003年5月日本《城市漫步》杂志(2003年第10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2004年8月于新加坡出版《范瑞华题画诗集》及《禅与艺术》

      2004年9月新加坡举办画展

      2006年1月12日《中国贸易报》评论《开拓中国画新意境----画家范瑞华介绍》

      2007年3月1日《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三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2007年4月号《艺术市场》杂志《心中有灵犀,笔端有神灵-记中国香港著名画家范瑞华》

      2007年《中国潮》杂志第六期专访《三象水墨—震撼画坛》并刊登多幅作品

      2008年11月在吉林省白城市应市文联邀请举办画展

      2009年-2010年绘画创作

      2011年6月完成《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书稿

      2012年8月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范瑞华作品展览

      2012年9月日本拍卖会范瑞华作品上拍

      2012年11月西班牙范瑞华“三象”水墨艺术学术展

      2012年12月中国翰海拍卖公司范瑞华作品上拍

      2013年8月《范瑞华“三象”水墨学术展》 北京

      2014年7月《象意悟-范瑞华新水墨作品展》北京

      2015年10月《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画展 辽宁

      2016年北京绘画创作

      2017年日本学术交流及画展筹备中

艺术新闻
艺术评论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美术家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Processed in 0.029(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