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旗下网站
综合新闻
    1. “溪山有我——毕宝祥写生作品展”(淮安站)将在淮安市美术馆开展
    2. 关于写生 一、我为什么偏爱写生? 我们小的时候学画,范本稀缺,很少临摹,大多人直接从写生入手,从几何石膏、静物到石膏像、人像写生。后来因教学需要开始主攻山水,山水画有写生课程,每年都要带学生外出写生。 我偏爱写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找到了最初学画写生时的快乐感觉。那时到车站、码头去写生,见到形象好的眼睛都能发光,拿起笔手就停不下来。南京的车站码头都画遍了,当然,有时是被警察赶的,被逼无奈,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二是写生既可以游山玩 [详细...]
    1. “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百米油画长卷创作展”在深圳开幕
    2.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当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承办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百米油画长卷创作展”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启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奇迹》长卷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以画笔记录时代、讴歌人民、展望未来,展现了立足大时代、构筑大格局、挥洒大手笔的创新精神。长卷虽是几十名艺术家合作完成,但在绘画风格上整体统一,视觉节奏跌宕起伏,兼具史诗气度与时代质感,组织者和创作者的 [详细...]
    1. 笔墨光韵,淡然至臻——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意象生成与教学赓续
    2. 田黎明《小溪》 纸本设色 156.4cm×77.6cm 1987年 中国画作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艺术形式,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持续演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推动下,诸多中国画家经历了从借鉴外来艺术,到逐渐反观自身、回归本土文化传统,进而创新蜕变的历程。当代中国画呈现出一种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其融合性既体现于传统与当代的深度交融,也表现为学院体系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以及个体创作与社会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家将个人情感体验与社会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得中国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田黎明的艺术实践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 [详细...]
    1. “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2. 清露摇落满园秋 97.5×179cm 2021年 8月26日上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王明明先生近些年创作的近百件园林题材精品,分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两大板块,涵盖其山水画与书法作品。王明明以深厚传统笔墨为根基,以青绿设色和水墨晕染等传统技法,于咫尺之间生动展现园林四季之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浓荫蔽路,秋日红叶点苔,冬日寒林映雪。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代文人情怀的艺术空间。 [详细...]
    1. “心游八方——丘宁美术作品展”将在北京开展
    2. 前言 “心游八方”是一场以足迹为笔、以心性为墨的视觉远征。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画家近年来在行走与沉思之间捕捉的精神图景,亦是一场关于“在路上”的生命哲学的告白。 展览以《行走在西部》、《礼赞大地》、《旅行日记》、《观象》、《万物融生》等系列为主线,每幅作品皆如心镜生发,映照出创作者与天地万物对话的痕迹。《行走在西部》以苍茫笔意勾勒出人与原野的相望,在跋涉的旅途中叩问生命的重量;《礼赞大地》则以饱满的色彩与肌理歌颂土壤、风物与生命本身的丰饶,表达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万物融生》试图消解物我界限,在笔墨交融间传递一种共生共荣的宏观意识;而《观象》系 [详细...]
    1. 天津举办周恩来邓颖超与全民族抗战展览
    2. 8月26日,“勠力同心 众志成城——周恩来邓颖超与全民族抗战”展览,在天津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举办。 展览分“民族危亡 为国奔走”“团结御侮 共赴国难”“时局暗流 雾都明灯”“伟大胜利 精神永存”4个篇章,通过260余幅历史照片,80件(套)馆藏文物、文献、艺术品,全景式展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建立、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览精心打造了多个微型壁式景观,从“1931年—1945年抗战时间轴”到“武汉珞珈山周恩来故居”,从“口号标语墙”到“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每个立体化设计都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中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感人事迹。 展览将持续到12月6日。 [详细...]
    1.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开幕
    2.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于8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京举办文物联展。 展览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其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符号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家之间历史交往互动和互融的代表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绚丽星光,生动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真 [详细...]
    1. 抗战木刻:以图证史 鼓舞士气
    2.   在版画、木刻等词汇尚未普及之前,中国已有对应的古称叫“雕版”。这种用雕刀施于栆梨、刻木成版的图文复制法,在日用百科、年俗节庆、美术图谱乃至科举考试等领域应用了1000多年,成为上自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习以为常的视觉媒介。   到了晚清,雕版印刷虽被石版、珂罗版等新型印刷产业边缘化,却依然通过各地年画作坊,为老百姓提供各类生动的时事信息。如体现庚子年间军民反抗八国联军的木版年画,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版画创作题材都有深厚的民间土壤。然而它们的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都还是套用明清老粉本,因循守旧,无法适应日益革新的视觉环境。如果能打破传统雕版刻、印分工的藩篱, [详细...]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艺术新闻
艺术评论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美术家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Processed in 4.018(s)   42 queries